拖延,指的是人们那些主动选择的、不理性的、长期的拖延行为(Steel, 2007;Solomon& Rothblum, 1984),即人们明知道可能的负面结果,却还仍然选择拖延的行动。这也是人们口中所俗称的“拖延”。
很多人认为,这种习惯性的拖延,是因为懒、因为缺乏时间管理的能力,或是因为有些人纯粹不把他人的时间当时间。事实上,尽管“拖延”并不是一种临床意义上的心理疾病,没有被纳入精神疾病诊断体系,但是,影响习惯性拖延的因素,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,它可能源于更深层、更复杂的心理因素。而且,拖延也并不只有一种明确的表现,它在每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都有所不同。
Gendler(2007)与Glosing(1990)总结了人们在拖延时常见的行为表现:
1. 回避
人们会回避与完成任务有关的场所或情境,例如,学生在期末的时候花很多时间去看展览、逛公园,而不是在图书馆或教室完成作业或复习准备考试。
2. 否认与轻视
时间管理理论——“艾森豪威尔矩阵”以“重要”和“紧迫”将人们手头的工作分成了四种类型:1)重要且紧迫;2)重要,但不紧迫;3)紧迫但不重要;4)不重要且不紧迫。
高效的工作方式是立刻处理那些重要且紧迫的事情。然而,正在拖延的人则会将时间花费在一些紧迫但不重要,甚至是不重要且不紧迫的事情上,而对于那些重要且紧迫的事情,他们通常采取否认或轻视的态度。
例如,在准备开始写期末论文的时候,ta决定先洗衣服,“因为再不洗自己就没衣服穿了”。然后,他们又会再去倒垃圾,“因为再不倒就堆成山了”,总之,洗衣服和倒垃圾在开始写论文的时候,都突然变得十分重要且刻不容缓了,以此否认论文的重要性与紧急程度。
3. 分散注意力
一些人的拖延并不表现为直接否认该任务的重要性,而是分散自己的注意力。这主要与未完成的任务使其产生的紧张、焦虑有关。例如,有些人为了逃避需要完成的项目策划,坚持每天去健身房。
人们很多时候并不能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一件分散注意力的行为。不仅如此,这种行为可以让他们觉得自己是“有产出的”,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焦虑,也被称为是人们拖延的“精神补偿”。一到要交论文的时候,就有很多写诗的灵感,就是一个例子。
4. 嘲笑
讥讽、嘲笑那些提前规划、按部就班完成任务的人。例如,声称“只有那些能力不足的人才需要提前做准备”,试图以此证明自己的拖延是有道理的(我能力强,有资本拖延)。
5. “比上不足,比下有余”
人们还会不断地与比自己更拖延的人作比较,以此来减轻自己的羞耻、内疚感,得到一种“我不是拖延的人”的自我安慰。
6. 稳定心态
在本应该完成任务的时候,陷入对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的满足感之中。随着截止时间的临近,这种稳定心态的手段被更多的使用以安抚自己,“之前XX项目也是这样完成的,我当时在一天之内就……”
7. 责难
当感觉完成任务的时间可能远超自己的预期,而截止时间又就在眼前的时候,拖延者会开始将拖延的原因归结于外部因素,如:这次的项目比往常的都困难得多,自己不得已需要花很多时间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上。
看完以上这些行为表现,可能很多人会和早前的研究一样,认为缺乏时间管理的能力、缺乏自控力是导致人们拖延的主要因素(Schouwenbury,2004)。然而,近年来的研究却越来越多地发现,拖延与人们的情绪、认知等心理因素更为相关。除此之外,一些生理及外在因素也影响了人们的习惯性拖延。
免责声明:本站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。图片为本站编辑网上寻找,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。本站是一个普及心理且帮助有心理困惑的人来获取信息,网站上部分文章为转载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,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,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,造成漏登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,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。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 声明:该站部分文章及图片系转载,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心理知识信息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