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少年身体的各器官组织发育趋近成熟,由于性生理成熟引发了性意识的觉醒,因此必然会产生青少年恋爱行为。当家庭、社会、道德以及个体自身因素的制约阻止这种恋爱行为时,就会出现适应不良,然后产生恋爱心理问题。常见的恋爱心理有早恋、单恋、失恋、自恋、恋父 (母)等。
一、早恋。指青春期或青春期以前的少年出现过早恋情的现象。多与环境因素引起早熟性兴奋和性萌发有关;一部分也与孤独、空虚、心理上缺乏支持有关。陷入早恋之中的少年男女因受到相互的吸引、互相爱慕、互相支持,情绪是快乐的,情感是纯真的。由于情感处于主导地位,通常缺乏理性。多数人有肉体和性接触的意向,但不一定都付诸实践。相当多的早恋少年满足于温馨的情感交流和卿卿我我的言语交流。
当然,也有一部分人基于性冲动与欲望而发生性行为。早恋是由于受外部 “催化剂”的性早熟的结果,很难指向一个固定的性对象;对某一异性对象的爱慕或倾倒是非理性的。例如有的少年称他所以喜欢班上那个女生,是因为她的一双手长得灵巧美丽,有的则认为对方的声音好听;有的认为他的异性伙伴有部带遥控的玩具汽车。老师、父母一旦发现孩子陷入早恋的漩涡之中,或许会感到震惊、愤怒。他们往往认为这些孩子太不争气,道德品质太差。其实此时少年的早恋与道德品质的优劣无关。
重要的是,应认识到少年性心理成熟提前的趋势,帮助孩子们认识到早恋的危害,组织丰富多采的文娱、美术、体育活动、社会活动和保护、热爱大自然的活动。只要晓之以理、动之以情,因势利导地给予切实有效的帮助,几乎每一个早恋少年都能摆脱其早恋的羁绊。相反,有的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早恋,便不分青红皂白加以训斥、打骂,甚至当着小伙伴的面羞辱他们,结果使孩子遭受很大的精神痛苦,与父母的亲情也受到伤害;个别人甚至因不堪其辱,愤而走向自杀。这些沉痛的,乃至以生命为代价的教训,值得我们认真吸取。
二、单恋。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的以一厢情愿的倾慕与热爱 为特点的畸型爱情。单恋多是一场情感误会,是青少年 “爱情错觉”的产物。“爱情错觉”是指因受到对方言谈举止的迷惑,或自身的各种主观体验的影响而错误地主动涉入爱河,或因自以为某个异性对自己有意而产生的爱意绵绵的主观感受。“爱情错觉”导致一厢情愿式的单恋,俗称单相思。单相思有两种情况:一种是毫无理由的“单相思”,对方毫无表示,甚至对方还不认识自己,而自己执着地爱对方,追求对方,这种恋爱,是纯粹的 “单向”;另一种是自认为有“理由”的单相思,错认为对方对自己有情,于是 “落花无意”变成 “落花有意”,这是假 “双向”,真 “单向”。
青少年心理尚未完全成熟,单恋现象比较常见,且较多地出现在性格内向、敏感、富于幻想、自卑感强者身上。首先是自己爱上了对方,于是也希望得到对方的爱,在这种具有弥散作用的心理支配下,就会把对方的亲切和蔼、热情大方当作是爱的表示,并坚信不已,从而陷入单恋的深渊,而不能自拔。单恋者固然会体验到一种深刻的快乐,但更多会体验到情感的痛苦,因为他们无法正常地向自己所钟爱的异性倾诉柔情,更不能感受到对方爱意的温馨。克服单恋的痛苦重在防患于未然。首先是要能避免 “恋爱错觉”,学会准确地观察和分析对方表情,用心明辨;要视其反复性,某种信息的经常出现可能意义很深,而单单一两次就不足为凭了;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问题,把某种信息和其它因素结合起来考虑。如有个小伙子经常对一位姑娘进行帮助,如果这个小伙子是副热心肠,对谁都乐于帮助,那么姑娘大可不必胡思乱想;如果这小伙子对这个姑娘网开一面,那就须得注意了。
一旦单恋已然发生在你身上,那就需要拿出十足的勇气,克服羞怯心理和自我安慰心理的折磨,勇敢地用心灵去撞击。如果对方有意,心灵闪现出共同撞击的火花,单恋则转化为 “双恋”,爱的快乐就取代了爱的痛苦。如果是 “落花有意,流水无情”,则应该面对现实,勇敢地抛弃幻想,用理智主宰感情进行转移,通过思想感情的转换和升华来获取心理平衡。
三、失恋。“哪个少女不怀春,哪个男子不钟情”,尤其是青少年,由于生理、心理的逐步成熟,都会萌动春心,涉入爱河。挚情之恋是青少年男女所憧憬的。它似一杯甘醇芳馨的美酒,令人如痴如醉。然而,有恋爱就有失恋,这是一个辨证的自然法则。所谓失恋是指一个人被其恋爱对象抛弃。失恋引起的主要情绪反应是痛苦和烦恼。大多数失恋者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好这种恋爱受挫现象,愉快地走向新的生活。然而,也有一些失恋者不能及时排解这种强烈的情绪,导致心理失衡,性格反常。
具体到不同的个体,常常出现以下几种消极心态:
(1)“从此无心爱良夜,任他明月下西楼”。失恋者羞愧难当,陷入自卑和迷惘,心灰意冷,走向怯懦封闭,甚至绝望、轻生,成为爱情的殉葬品。
(2)“不见去年人,泪湿春衫袖”。失恋者对抛弃自己的人一往情深,对爱情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回忆和幻想,自欺欺人,否认失恋的存在,从而陷入单相思的泥潭。也有人会出现一个特殊的感情矛盾~~既爱又恨,不能自拔。
(3)“阁道,似我回肠恨怎平”。失恋者或因失恋而绝望暴怒,失去理智,产生报复心理,造成毁坏性的结局;或从 此嫉俗厌世,怀疑一切,看着什么都不顺眼,爱发牢骚;或从此玩世不恭,得过且过,寻求刺激,发泄心中不满。失恋的种种不良心态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,甚至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。所以,正为失恋而痛苦缠身的不幸者必须学会自我调整、自我拯救。这里,提供如下方法:
1.倾吐。失恋者精神遭受打击,被悔恨、遗憾、急怒、惆怅、失望、孤独等不良情绪困扰,应该找一个可以交心的对象,一吐为快,以释放心理的负荷。可以用口头语言,把自己的烦恼和苦闷向知心朋友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,并听听他们的劝慰和评说,这样心情会平静一些。也可以用书面文字,如写日记或书信把自己的苦闷记录下来,或给自己看,或寄给朋友看,这样便能释放自己的苦恼,并寻得心理安慰和寄托。
2.移情。及时适当地把情感转移到失恋对象以外的他人、事或物上。如失恋后,与同性朋友发展更密切的关系,交流思想,倾吐闷,求得开导和安慰;积极参加各种娱乐活动,释解苦闷,陶冶性情;投身到大自然中去,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的博大胸怀中,从而得到抚慰。当然密切自己与其他异性的交往,也不失为一个合适的途径。
3.疏通。指的是借助理智来获得解脱,用理智的 “我”来提醒、暗示和战胜感情的 “我”。要想想,爱情是以互爱为前提的,不可因一厢情愿而强求,应该尊重对方选择爱人的权利。也可以进行反向思维,多想对方的不足点,分析自己的优势,鼓足勇气,迎接新的生活。还可以这样设想,失恋固然是失去了一次机会,然而却让你进入了另一个充满机会的世界。正如海伦 ·凯勒所言:“一扇幸福之门对你关闭的同时,另一扇幸福之门却在你面前洞开了。”
四、自恋。形容自我陶醉的行为或习惯。如果没到极端的情况,自恋被视为健康心理的重要元素。健康的自恋相信自己是可爱的,并认为这是不证自明的,不管别人评价如何。这样的人首先对自己有一种基本的信任,认为自己就是值得喜欢的,即使有人批评我,也肯定是关心爱护我。而不健康的自恋,则不相信自己是可爱的,总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证明。如果遇到批评,则一定会认为自己不好,别人是在对我进行恶意攻击。健康的自恋,能够区分自己的想像与现实的差别,在面对理想的同时,立足于现实。对世界、对他人的评价都比较符合实际,能够较宽容地对待自己和他人。不健康的自恋者,他们难以区分幻想与现实,凡事凭主观想像。他们要求现实一定要达到“绝对美好”的程度,沉醉于自己的幻想。对他人强求,要求别人一定要对自己好,却又不停地抱怨、感叹人心叵测、生不逢时,在讨好他人的同时,却不信任他人,甚至对他人充满深深的敌意。所以为了防止这种情况,作为父母一定要适当的给予孩子鼓励,平时的时候多跟孩子沟通和交流。
五、恋父 (母)。“恋父(母)情结”是一种儿童早期的心理固结,是儿童初步认识父母及肯定他们关系的基础上,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家庭地位意识的时期。不管人们是否承认,它都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。因为“恋母情结”的父母不是我们生理意义上的父母,而是心理意象,父母的形象都是经过加工后保存在意识领域里的虚像,这个虚像总是集多种优点于一身,具有超现实的完美性、崇高性,是现实个体的理想化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孩子会主动对这些形象加以修改,使其符合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和现实需要。因此,有些人否认自己曾有过“恋母情结”这也不足为奇,因为大多数人的“恋母情结”,只是一种隐性的对父母亲的依赖,由于学习或成长的需要,他们逐渐会远离父母,与家长的实际距离相差的越遥远,分离的时间越久远,他们对父母在心理上依恋就越弱。首先一定要承认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,男孩女孩都可能有恋母情结。其次一定要及时的帮助青少年将自己的注意力指向外界。再次被恋的父或母一定要及时的跟孩子保持好相应的关系,帮助孩子建立界限感,父母的链接一点要稳固一些。
免责声明:本站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。图片为本站编辑网上寻找,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。本站是一个普及心理且帮助有心理困惑的人来获取信息,网站上部分文章为转载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,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,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,造成漏登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,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。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 声明:该站部分文章及图片系转载,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心理知识信息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。